就這樣,身體、地景、時間全都像場景一樣逐步消失。
公共空間也一樣:
社交劇場與政治劇場
雙雙化約成一個擁有許多頭顱的大型軟身體(soft body)
程度越來越深化。
---布希亞《傳播的超脫》
布希亞所稱的「擬像的超真實主義」指出現代世界中,符號所模塑出的世界(尤其是電視電腦影像)就是真實。
這種真實不僅取代原有之真實,更超越了它。
布希亞曾舉出了「擬像」的三階段秩序:
在第一階段中,「再現」扮演重要功能,由文藝復興至工業發展時期,仿造的物品再現真實物品的本質;
而在第二階段中,進入了工業革命,機器取代了手工,真實由資訊與機器所主宰著;
到了第三階段,資訊科技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,媒體與廣告重新打造了一個擬像,卻非再現的功能,而是完全的一個真實狀態。
因為真實世界是由模型建構而成的,在這擬像模型統治的世界上,再現和客體、觀念與事物之間的區別已無法成立。
對後現代社會的消費者來說,符號消費的意義取代了原先的實質消費。布希亞認為:「物必需先成為符號,才能成為被消費的對象。」此由訪間充斥著名牌迷思便能視出端倪,以品牌的銷售來說,形象佔著重要的意涵,品牌藉著媒體的炒作,吸引消費者的青睞,於是,消費社會中的符號形構出特殊的現象。
布希亞也認為,個人在商品消費過程中,並不是真的要去選擇、購買或使用商品,
而是要藉由對商品影響得到想像式的樂趣,並滿足現實生活中無從遭遇到的經驗,
這可被認定是一種心靈式的享樂主義。
後現代重要的是什麼?
符號。
第一階段的再現,指的是物品以擬真為主,例如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品,皆是以不同方法來逼近真實。
第二階段機器取代手工,也就是進入了標準化大量生產的階段,從此路上出現了穿著制式化由機器生產的統一規格的服飾,
大家變的高度齊一性,於是我們又急於在這樣的框架中,找尋自我。
第三階段,擬像與真實的界線已經模糊,擬像可以創造出真實,真實也可以轉化為擬像。
我們可以創造出一個品牌,一個符號,塑造出它的價值,然後把這樣的價值經由行銷,轉化為真實的價值,令人認同的價值。
也可以透過一個真實的價值,例如麥可喬登的身價,轉化為一個擬像的價值,例如他設計的商品,那個商標所代表的意義。
又或者說,小熊維尼,他所設計的依據,是擬像或是真實?
是依照真實的熊?或是依照一種價值?
好像都不是。
是一種虛擬的想像,然後轉化為價值,形成一種符號。
明顯屬於第三階段,符號的階段。
這就是我們的社會。
符號。
- Jan 29 Sat 2005 03:31
Baudrillard---擬像與真實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